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求购 供应 行情 资讯 会展 人才
我要找
首页 > 资讯



积极财政政策功成身退 柔性调整下可望转向“稳健”

2004-11-25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正在一系列柔性调整下转型,“稳健财政政策”的表述正在逐渐达成共识。

  --从“积极”到“稳健”

  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11月6日公开表示,明年财政政策要走向稳健。这是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六年来财政部高级官员首次明确提出财政政策转型。之后不久,楼继伟接受《中国财经报》专访时进一步透露说,“扩张性财政政策今年已在转变,财政部已向中央建议明年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也表示,在今年的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已进行了及时果断的柔性调整。他说,在今年年初的预算安排中,长期国债减少到1100亿元,估计明年的预算还要继续调减;在已经调减的长期国债中,资金拨付方面有意放缓,因此今年国债结转金额有可能更大,预计到年底为800亿元左右;预算内安排的长期基建项目资金在支出进度上也做出了有意控制;在财政支出结构上,向农业、公共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多投入资金。

  贾康认为,在积极财政政策功成身退之后,稳健将是明年财政政策的主要基调。

  稳健财政政策的提法经过了将近半年的酝酿。今年5月27日,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上海“全球扶贫大会”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我国已走出通货紧缩阴影,今后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转型的论述立刻引来各界关注,并引发了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中性”的讨论。

  --是“中性”还是“稳健”?

  贾康解释说,对于中性财政政策这一提法有两个解释:严格的定义是没有赤字也没有盈余,但在动态调整过程中,逐渐接近收支平衡也可以认为是中性财政政策。

  依照严格定义,执行中性财政政策需大幅削减国债规模以消除赤字。主管分配建设项目资金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财政部“中性财政政策”的提法并未表示赞同。在金人庆提出“中性财政政策”后时隔不到一月,6月23日,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曹玉书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依然表示,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但客观经济形势要求财政政策做出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质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到2004年初,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过旺,局部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新情况。“这时,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已十分必要。”贾康说。

  到11月初,楼继伟提出,“稳健财政政策”较“中性财政政策”的提法更加准确,这表明稳健财政政策的表述正在逐渐达成共识。

  贾康认为,虽然财政政策的权威定位还须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但采用哪种提法,很大程度上是措辞问题,没必要细究,关键要把握政策的内涵和实质。

  --政策取向:削减赤字和公共投资

  楼继伟对稳健财政政策内涵做了这样的阐述:在服务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适当削减赤字和公共投资,积极增收节支,调整支出结构,推进财政改革。

  贾康对此解释说,目前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的紧缩而收紧,但并不是“全面紧缩”,不是“急转弯”,而是“转慢弯”,是在稳健把握之下着力协调,在调减扩张力度中区别对待,即“有保有控”。所谓“保”,是指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应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以及与公共卫生体系、教育、科技进步、社会保障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建设。“控”,则是指政府应首要考虑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公益品)与公共服务。对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政府资金应退出。

  贾康说,近年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投入的重心和在建项目应继续予以关注,以保持必要的政策连续性。但要严格控制新开工建设项目,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超前建设。要扩大国债资金实行工程招标采购、集中支付的范围,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工程质量。

  --财政增收有利于加快税制改革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完成192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3%,增收4014亿元。有分析认为,今年全国财政很可能将增收5000亿元。

  贾康透露说,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酝酿后继的税制改革操作事项,考虑利用这几年税收快速增长的宽松环境,推进税制改革。增值税转型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的改革如果在全国铺开,大致有3000多亿元的减税效应,财政增收无疑有利于这两项改革。

  他认为,增值税转型最好在东北试点启动后两三年内在全国推广;至于内外资所得税并轨,由于有关部门对于推出改革的时机上还有不同意见,目前还停留在测算税率阶段,并轨后税率可能会降到20%多。





中国纺织网专稿,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专题资讯
面料专题 服装专题 棉纺专题
毛纺专题 丝绸专题 麻纺专题
纱线专题 纺织机械 纺织助剂
化纤专题 纺织与WTO 纺织配额
海外纺织 无 纺 布 切片单体
   
 
声 明


  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中国纺织网版权所有